close

DSC_7018-1.jpg

走在花東縱谷,路旁盡是翠綠的稻田,稻田中錯落有致的石崁,常會吸引我多看幾眼,

仔細瞧瞧它的結構,以及農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,疊出一個個整齊、有序的石崁。

 

縱谷的石崁在台灣其他地區並不多,也因為石崁水泥化,目前也正逐漸消失,

據說許多疊石崁的老師傅都已經高齡60多歲以上,會疊的人越來越少。

 

談到縱谷的石崁,就要先聊到縱谷的開墾歷史,

最早縱谷是原住民的獵場,清朝時期逐漸有閩南人遷移進來開墾,

日據時代一波移民潮,許多客家人從新竹、苗栗一帶遷居縱谷,

造就現在台東縱谷族群分布,閩客原各佔1/3強。

當時許多良田都屬於閩南人所有,但胼手胝足的客家人逐漸將稻田往卑南溪河床,

或靠山一側開墾延伸,造就現在縱谷良田萬頃的美麗風情。

 

種植水稻最重要的就是田地要平整,讓水可以均勻覆蓋住水稻的根部,

所以客家人開墾田地時,將原本卑南溪河床的石塊集中到低的一側,

再將石崁疊起,才能讓田地變得平整。

現在的稻田因為都用機械作業,所以水稻田越大、越方正,

機械作業越方便,所以現在還能看到石崁高超過一層樓的。

 

石崁的剖面圖,其實是一個上窄下寬的梯型,疊石崁時,越大顆的石頭放最下面,

客家人堆石崁很重視美感,因此要將石頭最漂亮的一面朝外,堆石崁時石頭與石頭間,

需三點緊緊靠住,往上堆才能穩固,堆石崁時也要拉線確認石崁能夠很筆直。

據說堆的好的石崁,有利於農地排水,甚至可以耐用30年,比水泥還耐用。

另外石崁也有利於青蛙等動物躲藏,生態也較豐富。

DSC_0916-2-1.jpg

油菜花田中的石崁。

DSC_7171-1.jpg

層層的石崁。

DSC_9643-1.jpg

放滿水,準備插秧的石崁。

DSC_4897-1.jpg

充滿綠意、被豆藤爬滿的石崁。

DSC_4901-1.jpg

從側面看石崁,相當筆直整齊。

DSC_7129-2-1.jpg

收割後的石崁。

 

台東的石崁很常見,開車在台九線縱谷段路旁都能見到,

另外池上、關山、鹿野許多社區都可以看到,

靜待遊客去發現石崁的萬種風情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石崁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ley6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